地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孟庆达 何清吟 摄影 庞熠 黎颖 吴秉谦)7月下旬至8月初,一场跨越千里的“青春实践”在黄河“几字弯”上演。足球竞彩网7个学院80名师生组成9支社会实践团队,深入鄂尔多斯4个旗区的产业转型最前沿,将思政课堂搬到广袤大地、融入产业脉动。师生们用双眼观察、用双手触摸、用心灵感受,“沉浸式”探寻这座资源型城市向高质量发展跃迁的“转型密码”。
触摸未来产业的脉搏
在伊金霍洛旗市人才科创中心与数字经济孵化体验中心,严谨的代码与跳跃的数据,在师生眼前化作澎湃的新兴产业动能: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传统产业?科创平台怎样孵化创新成果?师生们在体验中读懂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注脚。
在苏布尔嘎镇的敏盖绒山羊繁育中心,实践团在了解优质种群科学养殖关键技术后,科学的养殖智慧与科技兴农的力量变得真实可感。
巴日图塔村“天骄绿能”光伏基地中,深蓝色光伏板如波浪般绵延,风、光、储、氢协同运行的模式,让清洁能源技术集成变得清晰可触,青年学子真切感受到了“双碳”战略落地的强劲脉搏。
黄沙绿韵与文化根脉的对话
库布齐沙漠边缘,恩格贝生态治沙工程的成就令人惊叹。顽强的固沙植物诉说着一代代治沙人“缚黄龙”的艰辛与执着。“原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这样一草一木种出来的。”队员朱佳宇在笔记本上写到。
蛇肯点素村的田野里,“麦出几字弯,面向大市场”的探索勾勒出一条特色产业撬动乡村振兴的清晰路径。从特色小麦种植到深加工产业链,从电商平台销售到品牌化运营,师生们跟着村民算“收益账”,懂得了特色产业如何撬动乡村致富路。
在赵大剪非遗剪纸艺术文化大院,《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卷在红纸上跃然重生;达拉特博物馆中的展品,记录着这片土地的风貌变迁。沉浸式的文化洗礼,让青年学子心中的文化自信愈发真切而厚重。
黑色“煤海”的绿色新生
深入黑岱沟露天煤矿和龙王沟煤矿,巨大的矿坑曾是“黑色煤海”的象征,如今却向“绿色氧吧”华丽转身。智能化开采的机械轰鸣与精心复绿的盎然生机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从“资源依赖”到“生态赋能”的转型之路。
在中共马栅工委旧址领悟红色信仰穿越时空的力量,在准格尔黄河大峡谷感受绿色生态之美,在黄河文化馆内体会“黄河百折,唯此最奇”的地理奥秘,师生们对母亲河的敬畏和探索欲油然而生。
实践激荡思想,校地共育未来
行程的终点是位于康巴什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内蒙古研究院,实地考察研究院建设进展与校地合作成果。当“无废中国”的战略地图和大科学装置的模型沙盘在面前呈现,鄂尔多斯转型的“密码”不再抽象——它藏在煤矸石的重生利用里,在光伏板下“借光生金”的实践中,在科技创新与绿色理念深度融合的细节里。
“站在光伏矩阵下,我才真切感受到课本上的能源革命意味着什么,”实践团成员李小满感叹道,“资源型城市的华丽转身,需要的不只是宏图伟略,更需要青年一代,用脚步丈量大地,用专业所学躬身实践。”思政教师赵恩民在总结时叮嘱同学们:“这场实践让‘国之大者’不再遥远,未来的创新与担当,就从读懂脚下的土地开始。”
当风华正茂的地大学子与奋力转型的“暖城”鄂尔多斯相遇,长江的灵动智慧与黄河的雄浑力量在此刻同频共振。这场跨越南北的“青春接力”,不仅为校地协同育人写下生动的篇章,更在青年人心中播下了服务国家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的种子,未来,这些种子终将在实践中生长为担当的力量。(编辑 李锐欣 审稿 陈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