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足球竞彩网  >  正文

【书写奋进之笔 献礼伟大祖国】地大服务社会勇担当

发表时间:2019-09-29     点击:次     编辑:张磊

  地大新闻网(记者张地珂 通讯员田永常 摄影张玉贤)67年风雨兼程,67年波澜壮阔,足球竞彩网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建设者,秉承复兴中华之梦想,足球竞彩网爱国奋斗精神,不忘初心,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始终与国家共呼吸、与全国人民心连心、与人类前途共命运,积极为“上天、入地、下海、登极”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谱写了服务社会的辉煌篇章。

  创新驱动发展 服务国家需求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瞄准国际科学前沿为目标,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了卓越贡献。学校专家学者提出的“陆相生油理论”“高山深盆成盐模式”等一批地质理论,至今仍在指导找油找矿实践;为地球历史研究中极具分量的“金钉子”落户中国做出了贡献;参与发现大营铀矿,一举摘掉了我国贫铀的帽子;作为主要参与单位正在开展“探月工程三期”“非传统安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地球深部探测计划”等国家重大专项研究……

  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对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调结构、搭平台、创载体、建机制,持续打造建设宜居地球的学科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学校围绕美丽中国和宜居地球,致力于更深层次的认知地球(地球+),更可持续的开发利用地球资源(资源+),更为和谐的绿色发展(绿色+),更为有效的人与自然共生治理(治理+),不断发挥学科特色和人才科技优势,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多年来,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找矿重大突破为目标,以多学科协同创新体为核心,学校积极与政府、科研院所、自然资源行业单位合作,全方位构建了一系列科研平台,打造战略决策智库。


足球竞彩网师生在青海开展矿产勘查

  围绕自然资源与环境领域重大需求,学校大力推进矿山修复、地质灾害防治、国土空间规划、国土资源规划整治与土壤修复、地学信息与地质遥感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学校建设了“沉积盆地与能源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岩溶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环境修复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长江中游地质环境监测国家野外科学研究站”等国家级重要创新平台;支持建立了“自然资源调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监控信息平台”;支持开展了智能地质装备研发,打造自然资源行业“国之重器”;支持学校聚焦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极端天气与地质灾害、珠宝及贵金属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等领域建设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在环境生态监测与修复技术攻关、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坚持需求导向 服务行业发展

  学校紧紧围绕自然资源科技与人才战略,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大力开展科研全方位服务自然资源行业,为自然资源行业培养拔尖人才,为提升行业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努力贡献地大智慧。


学校与武汉市人民政府举行科技成果转化签约大会

  学校充分释放人才、科技与校友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2017年11月,围绕“汇地质大资源?创生态大武汉”主题,聚焦美丽中国、生态武汉建设,第七批武汉百万校友资智回汉?中国地质大学专场举行,校友企业现场签约项目30个,签约项目投资共1668.7亿元。学校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2018年3月,学校与武汉市人民政府举办科技成果转化签约大会,学校22个项目在武汉落地实施,签约总金额51.005亿元。

  学校与地矿行业血脉相连,学校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师资优势,大力开展各类人才专业培训,与各地省市政府、自然资源厅、地调局、地矿(勘)局、地震局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合作不断深入深化。依托地调科研,学校自2013年先后组织开展了面向地调、地勘、武警黄金部队、战略支援保障部队等行业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培训400余人,培训1∶5万地质灾害调查项目负责人、骨干300余人,培训省地调局管理人员与项目负责人500余人;为原武警黄金部队培训三期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业务骨干共600余人。截止到2018年底,继续教育基地举办了728期培训班,培训学员4.61万人。

  同时,学校建立浙江研究院,与浙江省地质勘查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设地质灾害防治业务骨干高级研修班,并与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学校还与浙江省地质勘查局等单位联合发起“地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举办“地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为培养自然资源行业发展亟需的新时代地质人才、推进自然资源行业领域的科技协同创新、提高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自然资源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学校珠宝学院以培养高级珠宝专门人才、推动珠宝科技进步、服务珠宝产业发展为己任,学员遍布大陆地区各省(市、区)珠宝质检站及各大珠宝公司,乃至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珠宝产业界,被誉为“宝教摇篮”。学校依托行业学科优势和特色,针对自然资源系统及地矿行业,大力开展相关非学历培训工作。

  学校重视科普基地和科普专家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向社会开展科学普及的能力。2010年,学校逸夫博物馆荣获“湖北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逸夫博物馆、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先后获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2017年,学校成立地球科学科普研究与创作中心。2018年,学校联合发起科普研学联盟并入选首批理事单位。2012-2019年,学校连续八年成功承办了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

  在此过程中,学校涌现了一批科普团队、专家和科普作品。李长安、徐世球、方浩先后荣获“湖北省科普先进工作者”。李江风、徐世球教授受聘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示范辐射引领 推动社会发展

  在湖北版图上,如果将学校与地区的合作项目标注出来,一张密织的网络将跃然纸上。学校积极服务湖北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立足湖北和长江经济带,面向全国,学校大力推进政产学研合作,积极服务行业、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与武汉市人民政府联合组建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采用市场化运营模式,搭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学校湖北省地质局签署局校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共建紧缺战略矿产资源协同创新中心等方面开展长期稳定的合作。同时,中科院院士金振民与该局副局长易万元签署“院士专家工作站”合作协议。双方将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湖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服务社会中,学校大力开展扶贫。2015年承担对口帮扶竹山县任务,通过发挥学科专业及教育资源优势,立足“四个聚焦”(贫困一线、特色资源、生态安全、智力扶贫),精准施策、精准解难、精准扶智。2016年以来,学校先后在竹山设立地大珠宝检测中心竹山实验室、签订《联合共建优质生源基地协议书》和校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竹山绿松石产业学院挂牌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的脱贫攻坚和区域经济发展贡献了智力智慧和科技力量。此外,还有一大批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在全国各地矿山、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和专业服务。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条河流的生态建设近年成为焦点。2017年,学校启动实施了“长江流域地质过程及资源环境研究计划”(简称“地学长江计划”),提出从地球科学视域进一步系统地认识长江、研究长江,通过多学科交融,对长江进行更大时空尺度的系统性研究,为解决长江流域地质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科学支撑,吹响了地学研究向长江进军的冲锋号。地学长江计划聚焦长江中游,向上游、下游和流域周边适当延伸,其中有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全球变化与重大工程驱动的长江流域变化、预测及其对策与管理;宜居地球形成与演化的深部地质过程及其资源能源和环境效应。该计划启动以来,先后资助了12项重点项目和23项面上项目,完成了第一次联合科学考察。2018年,学校启动了一系列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在面向长江经济带,特别是长江中游设置项目的同时,还专门为武汉市地下空间、资源承载力和生态发展等设置了专项研究项目,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据地学长江计划工作组组长谢树成教授介绍,围绕地学长江计划,学校近年投入5000万元,直接参与研究人员近200人。


学校与云南省人民政府签署省校战略合作协议

  2012年,学校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积极承担对口援建云南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任务。先后选派孙仲鸣、尹作为、周琦深3位同志作为挂职干部,开展援建工作。2017年4月,学校帮助滇西大珠宝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去筹评审,获得正式开办资格。2019年,学校与腾冲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了对口帮扶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2018年7月,学校与云南省人民政府举行省校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王焰新校长指出,学校围绕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矿产资源、珠宝、环境、信息、地热、新能源、地质灾害与防治等领域开展科研合作,在资源产业经济、旅游规划、土地管理等方面为云南省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2018年10月,学校与重庆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展长江流域地质过程及资源环境研究计划(重庆中心)、共建重庆市自然资源大数据中心;共建中国地大重庆产业创新工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实施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保护和长江流域资源环境领域高端人才平台建设。

  同时,围绕长江经济带建设、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环境保护、矿山地质生态治理、长江和武汉东湖生态环境整治等,学校组织殷鸿福院士、金振民院士、王焰新教授、童金南教授,以及一批专家学者积极建言献策,“构建武汉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议案作为武汉市“两型社会”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列入国家规划,长江环境保护“全民观”和“科学观”被写入大学和初中教材等。

  学校体制机制创新,与武汉市共建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搭建了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高校运营(武汉)试点平台、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技术转移综合服务市场以及中国科协(武汉)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中心等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提供全价值链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立足武汉,服务全省高校,并与国内50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联系,促进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同时,学校破解关键瓶颈难题,贯通科技创新链、弥补地缘战略缺陷,提升创新能力,促进氢能汽车产业技术攻关与产业发展。2018年9月,资环工研院投资建设的首批氢燃料电池动力公交车试运行,武汉首座加氢站同时启用;今年,格罗夫氢能车样车发布。

  制定“地大方案” 做出地大贡献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学校结合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即刻响应,为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才需求、服务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人才储备工作,于2014年12月成立了丝绸之路学院,制定金色、蓝色、绿色的“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方案,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国际专业人才。

  2015年9月,中国与约旦共同签署“中约大学”共建协议,明确合作建设任务,培养地质资源、环境科学、水科学、资源经济、生态保护、公共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人才。学校成为中国、约旦两国政府高等教育合作计划——“中约大学”建设的中方合作院校。协议签署以来,“中约大学”境内校区规划已经立项并逐步实施,配套的师资和课程建设已经完成。2017年,“中约大学”首批招收的约旦籍本科生已进入预科学习阶段。

  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质、资源、环境等问题开展研究,学校构建高水平学术研究平台,促进与沿线各国教育合作和科技协同创新。目前已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匈牙利罗兰大学、伊朗德黑兰大学、印尼泗水大学等30余所高校签署校际合作协议。搭建“俄罗斯中亚地质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丝绸之路地质资源国际研究中心”“泰国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开展有关地质资源环境科技问题研究项目。举办“亚洲特提斯造山与成矿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丝绸之路高等教育合作论坛”“丝绸之路大学校长论坛”“丝绸之路青年领袖论坛”等等,联合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12所著名高校组建“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地球科学教育和研究协同发展。


丝绸之路高等教育合作论坛校长论坛

  同时,学校还依托不断强化的教育教学条件,不断优化的教育办学空间布局和精心建立的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的构建。积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大学联盟、知名国际智库等机构培养输送人才,扩大国际影响。

  学校顺应国际化的时代潮流,遵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的题中之义,不仅利用全球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自身办学能力和教育质量,更将一个个充满东方智慧和中国关切的地大方案,回馈给世界,为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做出贡献。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领跑者,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学校的建设发展与国家的繁荣富强紧密相连。在广阔的天地间,在伟大的新时代,学校社会服务体系和多元服务平台不断构建和完善,今后,学校将充分调动人才、学科和科研优势,以豪迈的干劲,在服务社会的征程上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