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足球竞彩网  >  正文

地大红色故事11 |开发矿业碑:毛主席“开发矿业”题词的文化沉淀与足球竞彩网“三系”的前世今生

发表时间:2022-05-13     点击:次     编辑:张磊

在中国地质大学南望山校区西区有一坐北朝南、雄伟挺拔的标志性大楼,人们都习惯地称其为地勘楼。楼南面的开阔地就是地勘楼广场。1987年的35周年、1992年的40周年、1997年的45周年校庆大会和2012年校庆60周年温家宝校友回母校看望师生等重大活动都是在这里举办的。

广场东南角是教一楼,西南角则是数理楼(原名基委楼),两楼之间有一条绿树掩映的开阔走廊,走廊两边整齐葱郁的灌木花坛中静静地接踵陈列着66个独立的深蓝色钢质双柱灯箱式橱窗,展示着63位有地大读书或工作经历的院士的大幅特写照片和简介,白天人流不息,晚上通明透亮,这就是著名的地大院士长廊。长廊的南口各有一块石碑,东边一块便是“开发矿业”碑。这里是历届毕业生合影留念的热门景点,是校园开放日的著名打卡地,也是许许多多海内外地大人心中永恒而美好的乡愁源。

矗立在院士长廊南口东端、背靠教一楼的“开发矿业”碑是一块宽2.6米、高1.8米、厚0.2米的黄锈色花岗岩长方形石碑,其造型简约规整、方正挺拔、厚重朴实,安放在两块同质花岗岩基座上。石碑正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题写的四个大字——开发矿业,背面则刻有校歌《勘探队员之歌》歌词。

中国地质大学南望山校区院士长廊南端东侧的“开发矿业”石碑

播下火种 · 开发矿业引前行

“开发矿业”题词的故事发生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是新中国建国初期毛主席关注国家地质找矿事业和地质人才培养,关心关爱当时中国留苏学生成长成才的一段美好记忆。

1949年12月6日,受斯大林邀请,毛泽东主席正式开始出访苏联,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出国访问。此次访苏,一是参加斯大林七十寿辰庆祝活动,二是与苏联签订两国之间的有关条约。经长达2个月的会谈,中苏于1950年2月14日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该条约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与外国政府签订的第一个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条约,为新中国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开启了大门。

1949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访问苏联,在抵达莫斯科车站时,毛泽东受到苏联党政领导人布尔加宁(右一)、莫洛托夫(右二)等的热烈欢迎

高兴之余,毛泽东主席在启程回国前于中国驻苏联大使馆中接见留学苏联的中国学子。这批学子是1948年经中共中央批准选送的21位优秀青年,任湘便是其中的一员,同行的还有李鹏、邹家华等。他们到苏联学习机械、电子、航空、地质等不同的专业,肩负着恢复新中国经济、搞好工业建设的使命。

1950年2月17日,这些青年留学生,满脸笑容、精神抖擞,早早地赶到大使馆,等待着毛主席的接见。正值新年联欢会,大使馆中张灯结彩,格外明亮。晚上8点左右,使馆客厅突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欢呼声,毛泽东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在周恩来、李富春等人陪同下健步进入客厅。青年们见到祖国亲人,眼含激动的泪花,纷纷上前同毛泽东、周恩来及其他领导同志紧紧握手,向他们致以诚挚的祝福和问候。

在青年们的簇拥下,毛泽东亲切地询问每个人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特别对学习的专业问得很仔细,语重心长地勉励青年,为了祖国建设的需要,要努力学习,掌握好专业技术。

在毛泽东同青年们谈话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请毛主席为大家题词留念。

毛泽东欣然应允,给每个人都题了词。轮到任湘时,因为手边没有带本子,他便向大使馆同志要了两页白色公文笺。

毛主席问到:“你是学习什么的?”

任湘回答:“学地质的。”

毛主席又问:“在哪个学校?”

任湘回到:“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金属和非金属矿产普查勘探系。”

言罢,毛主席略加思索,遂提笔书写,遒劲有力的“开发矿业”四个字,就落在那奉上的使馆白色公文笺上。

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同志接见中国留苏学生代表任湘时的“开发矿业”题词

国之新立,百废待兴,通过恢复与发展地矿事业提供国家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所需矿产资源,尤为重要。在这样的形势下,毛主席给在苏联学地质的任湘写下了“开发矿业”的题词。这短短的四个字,代表着国家的发展使命,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寄予地质人发展矿业的殷切希望。学成归国的任湘带着毛主席的厚望来到北京地质学院,与学校一起肩负起开发矿业、地质报国的使命。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当无数地质人的足迹从中国地质大学走向祖国大江南北,“开发矿业”成为了最能唤起他们共鸣而激情澎湃的宣言,在新中国的地矿事业中掀起冲天干劲。在祖国需要的呼唤下,无数地质人到边疆去、到深山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义无反顾地为祖国寻找丰富的地质宝藏、为新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工业食粮”。

中国地质博物馆展陈的“开发矿业”题词原件展柜

南望山校区的这块开发矿业碑是2006年五月落成的。当年13841班的校友们在筹备毕业18周年同学聚会时,共同决定为母校捐赠一件有特殊意义的纪念品。考虑到自己的专业是岩矿专业,他们决定纪念品要用岩石材料造石碑,碑刻内容要能体现地质人的灵魂,并有时代烙印。经过全班同学的集思广益,他们确定正面刻上毛主席“开发矿业”题词,背面刻上校歌《勘探队员之歌》的歌词,落款刻上班号和捐赠时间。由本班石材专家徐少华同学具体负责操办,李杰同学负责与母校联系。说干就干,他们从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福建省泉州南安市石井镇选取一大块完整优质的黄色花岗岩,精心打磨刻制好石碑,连同两块花岗岩底座石一起运抵并安放在现址。他们希望学弟学妹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开发矿业”国家使命代代相传!

中国地质大学南望山校区院士长廊南端东侧的“开发矿业”石碑背面

学校原本已将“开发矿业”题词用展板的形式置放在地勘楼内,但为了能够使更多人受益,最终采纳了13841班校友们的方案,用最质朴、坚毅、厚重的石碑承载题词,与院士长廊一起,昂首挺立在地勘楼广场,挺立在教一楼和数理楼之间。这里是地大人每天上课的必经之路,也是人来人往的校园生活重心。石碑静静地伫立在这里,路过它的人,有的低头沉思,有的步履匆匆,有的说说笑笑,有的正在赶往教室,有的从教室出来,似乎都无暇顾及眼前这一道美丽景观。然而,正是这块方正大气的石碑,与院士长廊一起潜移默化地陪伴着来往的学生,成为一代代毕业生甚为想念的宝地。无数学生在这里留下青春的回忆,在这里成长,从这里出发,将“开发矿业”的使命书写在自己的人生路上。

当你走在一座矿山旁或不经意间从书本上看到“开发矿业”的字眼,就请来地勘楼广场看一看这块石碑。掩映在树荫下朴实的石碑虽默立无言,却是地质人承担使命的最佳讲述者。它正面的题词,任你细细地赏读;它背后的故事,吸引你慢慢地品味。从铿锵有力的字眼中,感受开发矿业的精神,也见证中国地质大学以家国为重、以使命为先的责任与担当。

如果说,放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展陈的“开发矿业”题词原件让所有人瞻仰,站立在地大校园内的“开发矿业”题词石碑则将国家使命渗透到地大人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地大人熟悉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象征着地大人勇担国家大任、不负时代使命、矢志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

2005年2月17日,纪念毛泽东“开发矿业”题词55周年座谈会留影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开发矿业”题词72周年。2月17日,由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中国矿业报社协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开发矿业”题词72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座谈会上,中国地质大学原校长、全国政协第八届秘书长、原地质矿产部部长、中国矿业联合会创会老领导朱训在“致全国矿业工作者的贺信”中说:“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为中国留学生题写了’ 开发矿业’四个大字。70多年来,这四个大字一直激励着全国数千万矿业工作者为开发矿业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原地质矿产部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表示:“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巨量的矿产资源供应保障。开发矿业,需要像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样得到充分重视,实现稳定健康发展。矿业工作者要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毛主席提出的’ 开发矿业’,继承前辈们敬业奋斗的精神,为开发绿色矿业,保证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尽心尽力。”

2022年2月17日,纪念毛泽东“开发矿业”题词72周年座谈会会场

为国分忧 · “三系”立核育英才

足球竞彩网与新中国的发展史紧密相连,她的前身北京地质学院因国家对地质人才的迫切需要而诞生。地质矿产三系的成立和传承就是对“开发矿业”国家使命承继的有力代表。

20世纪50年代,新生的中国受到帝国主义的围追堵截。为了新中国的安全,中共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决定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作出了在我国建立核工业、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

1959年,为了服务“两弹一星”工程,为发展祖国尖端工业、制造国家尖端武器培养专门地质人才,在全民办铀矿的大好形势下,学校经上级批准正式设立了放射性稀有分散元素地质及勘探系,简称放射性系。但出于保密的原因,该系以代号命名,对外称地质矿产三系,简称“三系”。任命刘普伦为“三系”主任,任湘为副主任。

1959年,北京地质学院第四次院务委员会会议决定,将原来放射性系改为“地质矿产三系”

1959年,任命刘普伦、任湘分别为地质矿产三系主任、副主任的通知

undefined

任湘在庆祝建校三十周年(1982年)之际写的《三系的诞生》手稿

地质矿产三系成立初期,专业设置为放射性元素地质勘探专业、放射性矿产地球物理勘探专业、稀有及分散元素地质勘探专业,下设稀有分散元素教研室和放射性教研室。1962年,“三系”的专业由三个调整为放射性矿产地质和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两个专业,下设放射地质教研室和放射物探教研室。

由于专业涉及的矿产资源保密程度高,我国稀有元素和放射性矿产资源丰富,并具有特殊的普查、勘探和评价方法,因而“三系”成了全院最神秘的系。

“三系”全体师生团结一致,积极响应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号召,不到半年便建成了全国第一个放射性分析室。全体师生还自己动手制作了辐射仪、能谱仪等设备仪器,尤其是放射性物探实验用仪器几乎全部自制,不畏艰苦到全国各地搜集和采取实验课标本,建立了铀矿地质陈列室。在任湘的组织领导下,师长专家们以我国矿床实例为主,系统理析国内外资料,编写完成了《稀有元素矿床及其勘查方法》等教材,开出了主要专业课程。

“三系”积极组织同学们到较好的矿区去实习,指导学生采集资料,引导学生结合生产实际编写毕业论文。这种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益处很大,既培养了同学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又提高了老师们的工作水平,丰富了教学内容,巩固并补充了专业知识。几年的精心培育,三系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稳固了坚实的根基,并培养出新中国第一批高质量的放射性矿产地质找矿专家和高端核工业人才,为共和国原子能工业体系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承袭老一辈“三系”人的事业中,作为新生代的地大人焦养泉教授充分发挥沉积学特长优势,在世纪之交国家铀矿勘查类型的重大战略转移之际,率先组建了盆地铀资源研究团队,在砂岩型铀矿矿查勘探领域开辟了一番新天地,焦养泉悉心培养的研究生,也成为核工业地质系统及其相关领域的佼佼者。

铀矿是涉及国家安全的紧缺战略矿产资源,也是重要的非化石“零碳”能源资源和战略资源。自2000年起,焦养泉带领盆地铀资源研究团队,先后在祖国北方的吐哈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二连盆地、松辽盆地、巴音戈壁盆地、伊犁盆地开展了系列偏重铀矿勘查应用的基础科学研究,创建了“铀储层沉积学”理论技术体系。在数个万吨级~十万吨级的砂岩型铀矿床(田)的勘查预测和系列找矿突破行动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还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紧缺专门人才,被业界誉为“产学研”合作的典范。

2012年,在参与超大型大营铀矿(中国最大的砂岩型铀矿)找矿突破会战中,焦养泉主持完成了中央地勘基金特设的专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勘查工程的优化部署。该矿床的发现荣获2013年度“全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

20多年来,焦养泉教授和他的团队始终坚守在探索铀成矿奥秘和产业服务领域,先后出版了代表性专著《铀储层沉积学》和《铀储层地质建模》,在此领域荣获省部级(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2项,会同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中央地勘基金管理委员会、辽河油田分公司的系列找矿发现,不仅改变了我国铀矿勘查开发的基本格局,还助力我国于2014年成功跻身世界十大产铀国。赵鹏大院士在为《铀储层沉积学》作序时指出:“它是一部具有现代水平、具有学科交叉特色的、符合我国当前铀矿地质工作者需要的重要著作。它的面世对于砂岩型铀矿勘探和开发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必然深受广大铀矿地质工作者的欢迎和重视。”

“开发矿业”是毛主席代表党和国家赋予地大人的神圣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地大人将永远铭记为祖国“开发矿业”的殷殷嘱托,不断为争当“国之大者”而踔厉奋斗。

支援“三线” · 成都地院续新篇

1965年,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保密专业内迁”的号召,足球竞彩网“三系”整建制整体调入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开发矿业”题词的精神血液也随“三系”注入了这所大学,逐步发展成现在的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该院秉承和发扬“三系”的优良传统,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的号召,在核探测与核安全领域勇于创新,将科技报国理念作为责任和使命,将青春和热血献给祖国的核工业事业。

北京地质学院三系迁往成都计划(来自成都理工大学档案馆)

虽身处两地,但成都理工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却有着较深的血脉亲缘。早在1956年,成都地质学院成立时,根据地质部决定,就将部分教师和干部注入成都地院。1958年,足球竞彩网石油系的一半师生也转入该校。

张倬元是我国著名工程地质学家、教育家,斜坡稳定、地质灾害和水电工程地质著名专家,工程地质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1957年,张倬元从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系调入成都地质学院水文工程地质系工作,历任成都地质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

在成都地质学院,张倬元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工程地质国家重点学科和第一个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扎根西南、西北各大水利水电工程和重大交通工程,解决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地质技术难题,创建了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地质过程机制分析与定量评价”工程地质学术思想和“斜坡稳定性系统工程地质研究”的理论方法体系,取得多项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获得重大社会及经济效益。他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及部省级奖励,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张倬元培养了大批本科生和30名博士后、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为我国工程地质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现任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就是张倬元教授精心培养的杰出学生之一,曾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及部委重大项目20余项,主持和承担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评价和重大地质灾害防治项目40余项,包括长江三峡工程,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水电站等的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和三峡工程库区典型滑坡、四川宣汉滑坡、四川丹巴滑坡等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

血脉赓续,精神传承。两校作为“开发矿业”使命承接的映照,院系血脉相连,教育名师相牵。如今,在成都理工大学校园中也树立着一座“开发矿业”题词石碑,与足球竞彩网的石碑遥相呼应,见证着地大与成都理工大学的血缘关系与兄弟情节。

undefined

成都理工大学校园内的开发矿业石碑

从五六十年代争当“建设时期的游击队员”的豪迈担当、八十年代“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九十年代“热爱地质科学、献身地质事业”的奉献精神,到新世纪“上天、入地、下海、登极”攀登科学高峰的勇者气概,再到今天建设“美丽中国、宜居地球”的宏伟愿景。“开发矿业”精神始终光芒闪耀在校园里,历久弥新,照亮了地大人的时代征程。一代代地大人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向、同行,将“开发矿业”融进国家发展浪潮中,赓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新时代的地大人,将继续沿着国家使命的发展脉络,传承和发扬好对“开发矿业”的坚定信仰和执着追求,生动书写中国地质大学新时代的新篇章。(文稿创作|校史馆地大红色故事创作团队 南望兰台校史研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