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佘才高。 新华日报供图
全国人大代表、马鞍山市委书记袁方。 安徽日报记者 徐国康摄
全国人大代表、九江市委副书记蒋文定。查婧雨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童金南。 湖北日报供图
长江江豚频繁现身长江江西段水域。 本报全媒体记者梁振堂摄
长江江豚在长江江西段跃出水面。 本报全媒体记者 梁振堂摄
长江江西段水域风光。 本报全媒体记者 梁振堂摄
■ 编者按:
2月28日,农业农村部发布2022年全流域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其中,长江干流约595头、鄱阳湖约492头、洞庭湖约162头。与2017年1012头相比,5年数量增加23.42%,年均增长率为4.3%,实现了历史性的“止跌回升”。农业农村部将此作为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的标志之一。
总结过去五年成绩时,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江豚是长江特有淡水鲸豚类动物,是长江流域仅存的淡水豚类,也是长江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物种。
保护长江江豚,更是为了抓好长江大保护。全国两会期间,江西日报联合新华日报、安徽日报、湖北日报,把镜头对准一头头游弋于长江的“微笑天使”,追寻它们溯江而上的轨迹,感受它们尽情撒欢的惬意,并连线四省代表委员,共同畅谈流域内为保护长江、留住“微笑”付出的努力。
跨省协同立法
保护“微笑天使”
新华日报记者 陈月飞
去年10月24日,国际淡水豚日,南京市鼓楼区的长江江面上,出现了长江江豚嬉戏的身影。当日起,一部专为保护长江江豚的新法规——《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正式实施。
“微笑天使”无言,参与立法的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佘才高却对这次全国首例单一物种流域性区域协同立法的前前后后历历在目,对南京市和江苏省保护长江、守护环境的努力如数家珍。
“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实施,以及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推进,长江江豚数量大幅下降的趋势暂时得到了遏制,但极度濒危状况尚未改变。”佘才高依然记得江苏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南京晓庄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李朝晖的介绍。
南京之所以牵头启动江豚保护立法,是因为南京、镇江、马鞍山三市所辖江段虽仅占长江干流总长度4%,却汇集了约100头长江江豚。南京、镇江、马鞍山相隔不远,江豚经常“串门”。必须通过协同立法,构建多层次、多维度、跨行政区域的保护体系,才能实现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保护。
佘才高多次参加沿江调研,特别是来自苏皖两省三市的全国、省、市三级人大代表一次长达十小时的“沉浸式”跨省域深度调研,让他记忆犹新。从安徽马鞍山芦苇江湾到江苏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从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再到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代表们边实地察看保护情况,边深入探讨立法条文的可行性。去年9月,苏皖两省人大常委会同步批准由南京、镇江、马鞍山三市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
作为连任的全国人大代表,佘才高履职期间既专注交通领域,也关注生态环保。他积极参加视察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高度关注《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条例》等法规制定,尤其对江苏代表团全国人大代表们多次建言,为长江保护法立法贡献江苏智慧印象深刻。
2014年、2016年、2017年,江苏代表团百余名全国人大代表三次联名向全国人大提交议案,建议尽快制定长江水环境保护法。2017年底,全国人大环资委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建议将长江保护立法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2018年3月,江苏代表团32名全国人大代表继续联名提出此项议案。
2021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施行,江苏结合省情实际对立法工作提出的建议,在其中有多处体现。例如,进一步优化长江沿线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布局、建立省际联防联治协调机制、从严从重处罚破坏长江生态环境行为等。
护碧水东流 绘生态画卷
安徽日报记者 范孝东 夏胜为
曾经,长江里很少见到江豚的身影。近年来,随着长江大保护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变化。在全国人大代表、马鞍山市委书记袁方看来,这种变化的最直观体现,就是江水的“清澈度”和江豚的“能见度”。科考结果显示,2022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比2017年增加23.42%,5年年均增长4.3%。这是长江流域各省市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也有马鞍山的一份贡献。
过度捕鱼是影响江豚生存的最大威胁。袁方表示,保护江豚要从治渔开始,主要是推进渔民上岸。2019年,马鞍山市用3个月时间拆解各类渔船5651条,在全国率先实现对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禁渔禁捕,让退捕渔民过上了“有房住、有工作、有社保、有学上、心情舒畅”的生活。
“去年10月,马鞍山、南京、镇江三市人大常委会,联合作出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这是全国首次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袁方介绍,为了巩固禁渔禁捕成果,马鞍山市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海事等多部门协同,建立长江生态法庭和驻长江检察室,强化非法捕捞、非法运输、非法销售全链条打击。
禁渔禁捕以来,长江马鞍山段的鱼类规模、资源密度分别是禁渔前的1.5倍和2倍,长江刀鱼种群恢复到禁渔前的4倍,老百姓经常拍到江豚戏水的动人场景。
“长江是江豚的家,保护江豚根本上是要保护修复长江的生态环境。”袁方表示,近年来,马鞍山市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把治渔与治污、治岸统筹起来、一体推进,展现了“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生动图景。
马鞍山市一方面下大力气抓治污,扎实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另一方面,下真功夫抓治岸,实施长江岸线综合整治,推动向山矿区生态修复和绿色转型发展,长江东岸实现了从“滨江不见江”到“城市生态客厅”的美丽蝶变。
大江奔流,长江自江西入安徽,在江淮大地蜿蜒416公里,素有“八百里皖江”之称。2018年起,安徽省把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列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打响“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长江禁捕退捕攻坚战,让产业变“绿”,让“绿”变产业。2022年,安徽省长江流域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4.8%,比上年上升2.1个百分点。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水中国宝长江江豚逐嬉皖江,鸟类国宝东方白鹳展翅巢湖。
巩固转折性成就 争做绿色发展示范生
本报全媒体记者 卞 晔
大江流日夜,春山绿两岸。
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数次来到长江上、中、下游调研,主持召开座谈会,深刻阐释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辩证关系和战略考量。
九江,襟江带湖,是江西省唯一沿长江设区市。江西省152公里的长江岸线,均在九江市境内。
“作为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指示物种和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长江江豚的保护对九江尤为重要。”蒋文定介绍,2022年,长江江豚在鄱阳湖约492头。
近年来,九江市坚决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要求,全力开展江豚保护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政策。
“我们创建了2所‘守护江豚示范学校’,全面提升社会江豚保护意识。同时,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建立护豚队,并实施增殖放流。”蒋文定介绍,近两年,九江市在长江和鄱阳湖累计放流四大家鱼、棘胸蛙、胭脂鱼、黄颡鱼等各苗种夏花和冬片4亿尾以上,极大丰富了江豚食物需要。
该市湖口县的保护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该县与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中心合作,并投资2.5亿元建设了长江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中心,江豚保护能力和保护水平显著提升。
“随着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和长江‘十年禁渔’的全面实施,长江、鄱阳湖的九江水域水生生物栖息生境呈现转折性变化。”蒋文定欣喜地告诉记者,近年来,鄱阳湖多年不见的鳤回来了,长江刀鲚平均捕获量明显增长,长江江豚出现频次大幅增加。
不单是保护长江水生生物,长江岸线的变迁,也是近年来九江市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要求的历史见证。
为打造长江最美岸线,九江市整合水利、生态、农业、林业等多方治理资金,大力开展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设施建设,推进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
近3年,九江市整体拆除码头46座,规范提升码头等项目76座,对沿江1公里范围内37家小化工企业全部关停退出,累计腾出岸线4645米,拆除建筑物2.3万余平方米,复绿面积10余万平方米。“目前,一条集‘守护长江、美化长江、展示长江’于一体的沿江生态廊道在九江已基本成型,长江岸线颜值显著提高。”蒋文定说。
“我们将巩固好转折性成就,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争做绿色发展示范生。”蒋文定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更多绿色发展基金,引导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领域,引导重点行业企业开展节能改造;健全细化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体系,推动实现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用水权等环境权益便捷交易。
设立公众“长江日” 深化长江大保护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宏斌 实习生 熊以琳
目前,长江大保护正持续向纵深推进。如何进一步唤起全社会的长江大保护意识?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童金南教授建议,设立公众“长江日”,深化长江大保护。
童金南说,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流域覆盖11个省(市),流域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5,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长江流域人口密度大,流域人口量已大大超过亚马孙河、尼罗河与密西西比河世界三大江河流域人口的总和,人口密度达到500人/平方公里以上。由此可见,国家提出长江大保护,不仅关乎广大流域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对世界大河流域人类主导的生态环境治理也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童金南说,长江流域是一个人地复杂的巨系统,长江大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法律、行政、科技等多手段共同发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近年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但同时,长江大保护工作也存在“上热下冷”现象,大部分群众甚至许多基层干部保护长江的意识还不高。
童金南认为,没有广大公众的参与,没有公众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变,离开社会对长江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监督和抵制,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双赢”的目标难以实现。
如何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调动全民保护长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童金南建议国家为长江设立一个专门的节日——“长江日”。他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变革全社会的生活方式,对节约环保影响巨大,会产生难以估量的绿色效益。设立“长江日”,旨在通过开展有组织的、统一时间的公众活动,激发广大民众参与保护长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发挥创造性。通过“长江日”活动,能为长江大保护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共促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长江日”活动的具体内容,童金南建议: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有关长江的科学知识、长江与中华民族的关
链接:
江西日报数字报-看“微笑天使”畅游长江 (jxx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