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媒体地大  >  正文

王焰新院士谈湖泊污染防治

【武汉晚报】内沙湖是城市湖泊生态修复典范

发表时间:2023-11-07     点击:次     编辑:孙彦钦

武汉晚报讯(记者明眺生 通讯员孙姝)武汉内沙湖已成城市湖泊生态修复的典范。11月5日,在东湖宾馆举办的全国“城市湿地保护与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教授,介绍了城市湖泊生态修复的武汉“内沙湖模式”。

王焰新院士以《地球健康视角的湿地保护》为题作了主旨报告。他认为,生命依赖于健康的地球才能生存,而地球健康依靠地球物质与能量的循环来维系。伴随水循环向湿地长期、大量输入氮、磷,导致湿地富营养化,已成为最普遍而且严重的湿地生态问题。目前,全球有63%的湖泊富营养化。

王焰新院士认为,湖泊污染防治的难点在于识别氮、磷等富营养物质的来源及其迁移转化机制,并采取相应的有效对策。湖泊富营养物质来源有三:一是随地表径流输入;二是受污染的地下水在向湖泊排泄时输入的氮和磷;三是湖泊底泥中富集的氮、磷持续释放。 其中,第二种最难发现,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为此,他强烈呼吁在今后保护和修复城市湖泊湿地生态时,一定要系统地开展这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只有调查清楚了,才能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在分享国内外防治湖泊富营养化的案例时,王焰新教授推介了武汉的“内沙湖模式”。

内沙湖是武昌区闹市一座小型调蓄洪水湖泊,面积153亩,湖水来自雨水补给。雨水和污水汇集入湖,使湖泊富营养化严重,水质常年为劣V类。

2007年,内沙湖公园建成开放。经截污、清淤和绿化建设,水质明显改善。但好景不长,几年后水质再度恶化。

2013年起,内沙湖开始实施生态治水。在湖底遍种苦草、金鱼藻和穗花狐尾藻,营造“水下森林”;在湖中不同区域分别种植菖蒲、芦苇、睡莲、荇菜等水生植物;将湖岸改造成缓坡入水,种上耐践踏的草坪。雨水经植被过滤、吸收入湖后,富营养物质又被湖中生长的水生植物不断吸收。精心养护加上自然恢复,使内沙湖的生态越来越好。如今,内沙湖地表水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

王焰新院士认为,内沙湖生态修复成功,首先归功于武汉市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到位、久久为功,其次是得益于科学治水。这两点非常具有示范和推广价值。

链接:武汉晚报 - 内沙湖是城市湖泊生态修复典范 (cjn.cn)

(原载《武汉晚报》2023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