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者”,就是“责之重者”。能源、科创、教育、人才等内容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关注的热点问题。
推动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要坚定不移地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今年两会,王焰新在接受中国矿业报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高校是科技、创新和人才的交汇点,将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基础研究原创能力,畅通科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科教智慧。
支持湖北加快鄂西页岩气勘探开发
《中国矿业报》:能源资源安全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如何评价湖北省加快鄂西页岩气勘探开发这一战略实施的意义?在筑牢能源资源安全底线,提升供应保障水平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王焰新:当前我国能源发展正处于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新阶段,油气资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挖掘国内油气资源增产增供潜力,有效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始终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首要任务。鄂西页岩气勘探开发是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之一,加快鄂西页岩气勘探开发对增强湖北省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助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对提升我国能源供应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鄂西地区已初步具备页岩气规模化、商业化开发基础,但要实现大规模整体性开发,仍面临资源勘查程度不高、矿业权出让进展慢、地质环境影响较为复杂、降本增效技术尚需攻关等问题。
我建议,一是加大鄂西页岩气公益性勘查力度,加快推进重点勘查区页岩气地质调查和有利区详查精查,实现新一轮找矿新突破。二是加快储备区块出让,实现后续资源勘探开发有序接替。三是加强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监测。四是加大对高效钻井、水平压裂等核心技术的科技攻关,有效提高鄂西页岩气产能和经济效益。
实施土壤污染风险分类分区分级管控
《中国矿业报》:“十三五”以来,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标准政策、技术规范等基本体系构建形成,土壤污染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当前土壤污染防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针对性改善?
王焰新:当前,土壤污染区域性、流域性及地质高背景区特征突出,不同区域农用地与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现状、污染成因、程度各不相同。我认为,在尊重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特征和成因基础上,客观评价土壤背景和人为污染程度,实施分区化差异性措施尤显必要,具体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建议支持建立土壤污染风险分类分区分级管控试点,进一步分析区域土壤污染成因,分步开展区域土壤背景值调查及研究,客观制定区域土壤环境风险管控标准。
二是加强环境风险防控科研支撑保障。加大国家级土壤环境重点实验室支持力度,加强区域农用地安全利用技术方法、建设用地受污染土壤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技术和目标研究,引导合理确定修复目标值。完善建设用地分行业分类别调查评估和质量监督体系,出台相关技术指南或细则。更加关注土壤环境对区域特色产业健康发展的影响,制定适合区域土壤环境与健康保障的政策体系。
加强应急管理科技创新和科普工作
《中国矿业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是事关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出台,对应急管理作出重要决策部署。对于高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人才培育作用,推动应急产业和应急人才发展,您有哪些建议?如何更好地防范和化解社会各类风险?
王焰新:积极推进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是有力应对各类灾害、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的根本,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有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应急科技创新能够有效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效率,是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构建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迫切需要;而另一方面,应急科普工作则能够帮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各类灾害和自救互救知识,有助于实现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的统一,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提高全社会抵御各类灾害事件的综合防范能力。
我国应急管理信息化和数据融合程度不高,应急救援装备的针对性和先进性不足,应急科普工作广度和深度还不够。
我建议从加强应急管理基础理论创新、突破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卡脖子”关键技术、推动应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推进应急科普长效机制建设五方面推动应急科技创新和科普工作。
加强“双碳”人才培养
《中国矿业报》: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是近年来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结合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根据您提出的人才链、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并用的“四链理论”,在实现双碳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中,“双碳”人才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予以培育,推动科创、教育、人才深度融合?
王焰新:“双碳”变革既需要资源、能源、资金和科技的天量投入,更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碳达峰碳中和专业人才。当前,我国“双碳”专业人才需求总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多样、增长迅速。“双碳”专业人才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着巨大缺口,供给严重滞后于需求,而且这个缺口随着“双碳”建设加速正在快速扩大。
针对“双碳”人才供需总量不足、人才供需存在结构失衡、人才质量不匹配等问题,建议从五方面动员全社会教育力量,构建并完善以高校为核心,政府、企业和社会深度参与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双碳”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做好政策体系顶层设计,加快制定“双碳”产业目录,完善产业细分标准。
二是加强“双碳”学科专业建设,提升高校“双碳”人才培养能力。
三是优化高校“双碳”教育模式,做大做强“双碳”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更加紧密地对接产业需求,推动“双碳”专业教育由授课型向研究型、实践型、实验型等多元形式转变。
四是重视校园环境育人,鼓励和支持高校探索建立校园碳中和生活实验室,建设“近零碳校园”。
五是打造精准就业服务体系,鼓励职业院校承担起“双碳”技术人才培养的责任,支持引导企业和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双碳”人才培养,引导企业完善用人制度,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原载《中国矿业报》2024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