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媒体地大  >  正文

【黑龙江日报】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4-07-11     点击:次     编辑:孙彦钦


□吴超 李海涵

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其中,前者主要涉及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后者强调对人才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理论教育。同时,党建工作可为思政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和思想引领;思政教育则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实践平台。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具体可从组织建设、内容整合、环节融合等方面入手。

健全协同组织,创建常态沟通机制

高校应成立联合工作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或副书记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党建部门和思政教育部门的负责人、相关学院的党委书记及部分教师代表。小组职责包括制定党建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计划、协调各部门资源、监控实施进程、评估融合效果、根据反馈调整策略等。在此基础上,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例如,设立定期会议机制,如每月或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交流会,讨论党建和思政教育融合进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通过内部通讯系统或工作简报,及时分享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成功案例与实际成效,增强各部门信息透明度。此外,依托协同育人小组实施融合发展策略。例如,在策划年度教学和党建活动时,要求党组织与教学部门共同参与;鼓励和支持党建项目和思政教育项目的合作,如共同开发研讨课题、组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项目等,以实现资源和效益的最大化。

整合育人内容,拓宽数字技术应用

在思政课中,融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成就。例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纳入思政理论课程体系中,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党的最新理论和国家的发展动态。同时,选取反映党的历史、革命传统、建设成就及典型人物的真实案例,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的先进事迹、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等,使学生能够从具体案例中感悟党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专业课教师应积极将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例如在工程、经管等专业课程中,融入相关的党的理论和政策解析、国家战略需求分析、经典文艺作品等,指导学生将党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化党建育人效果。此外,在思政课堂上,教师需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以微课、MOOC课程、互动式教学软件等形式,数字赋能,将党建与思政教育内容以更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融合实践环节,实现学用顺利贯通

高校可以将党的理论和政策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相结合。例如,结合专业课程设置相关的思政教育模块,引导学生将党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生涯中,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同时,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社会环境中感悟理论知识的社会价值。此外,建设如校内实验实训中心、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等实践教育平台,将党建活动与学生实践学习相结合。通过在平台上开展党建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同时接受党的理论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党建主题的实践项目,如开展面向社区的党史学习宣传、经典文艺作品展演、设计和实施针对特定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或者模拟创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的企业等。这些项目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行动,还需要学生学会如何协作、如何高效沟通自己的想法,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需构建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运行高效的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体系。通过不断优化组织机制、丰富融合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实现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社会输送具有坚定理想信念、良好道德品质、扎实专业知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未来,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应以时代发展为导向,不断探索实践创新,努力实现质的飞跃。

本文系2024年度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生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科研开放基金”(项目编号:DXS2024018)资助;2021年度湖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一流’背景下地质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模式构建 ”(项目编号:2021147)资助。

作者吴超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李海涵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链接:《黑龙江日报》数字报刊 (hljnews.cn)

(原载《黑龙江日报》2024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