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媒体地大  >  正文

【黑龙江日报】“新工科”背景下行业类特色高校实践育人模式探索

发表时间:2024-11-22     点击:次     编辑:孙彦钦

□孙静 黄志炜

目前,新经济因新兴技术的崛起而快速发展,工程教育领域也面临着改革的迫切需求。鉴于此,应大力推进工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活动,探寻高等工程教育革新路径。新工科建设旨在培养能够适应并引领未来工程领域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融合了复合型、创新型及应用型特质,还拥有了跨学科交融、自我驱动式终身学习及高效沟通能力等多重素养。因此,必须革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并且着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拥有行业特色的高等院校更应深化专业实践教育,紧密贴合新时代青年的特质,探索出一条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新路径。

建构价值导向引领,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

遵循素质、能力、知识与个性协调并进的原则,明确以培养具备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科研素养及实践能力的“四有”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指导路径,旨在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学生教育培养体系。通过优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将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深度融合于人才培养的每一阶段,确保其在各个培养环节中得到有效渗透。尤其行业类特色高校,更要在顶层设计中对接国家、地方、行业产业需求,通过各类专业实践教育活动,在实践中对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资源分配、管理机制及创新能力进行优化提升,依托专业实践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构建“价值导向引领、多层次教育体系构建、校内外资源高效整合”的三维度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系统。该模式强调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学生的自主学习路径和专业实践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搭建分层教育体系,构建阶段性分能力培养模式

依据不同年级本科生,建立不同培养目标与要求,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分专业、分阶段、分要求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和学科竞赛,构建“基础+实践+创新”的三级能力培养体系,要求工科专业学生筑牢基础、放手实践、敢于创新。依据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对其培养分为三个阶段:专业基础技能探索阶段、专业技能应用实践阶段、专业综合技能创新阶段。同时与专业实践平台深度融合,在培养方案中,进一步突出“专业目标实现途径”和“专业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矩阵”的作用,在教学环节中增加产业发展现状相关内容,可以增设工程素养课、专业引导课,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设置不同内容的实践场域和实践学期,从而形成完整的全生态培育链,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相互融合,整合教育资源,进行整体化培养。

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构建复合型人才成长生态环境

提出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交叉”,推进人才培养途径的多样化;构建校外和校内“两层”实践训练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基地建设制度,着力培养亲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此外,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实现对学生在多维度、全方位上地深度指导。在此基础上,鼓励并指导在读本科生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专利成果及软件著作权等。同时,引导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基金资助项目,以此作为锻炼和提升其科技文献撰写能力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通过激励学生以高涨的热情和高效的执行力参与多样化的学科实践活动与竞赛,作为第二课堂的主要表现形式,最终构建并实施集产、学、研、赛于一体的闭环式创新实践培养体系。

学生在专业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进而分析问题,通过自主的专业实践探索有效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动性和效率,最终通过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制定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驱动机制引领下的全方位内容融合机制、全员协同的实践育人保障机制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评价机制,从而构建起协同发展的耦合动力机制,拓宽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路径。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新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实践育人创新模式与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1323524129)。

[作者单位:孙静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动化学院;黄志炜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链接:电子报刊

(原载《黑龙江日报》2024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