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媒体地大  >  正文

【长江日报】两座将军山长出“碳资产”

发表时间:2024-11-27     点击:次     编辑:孙彦钦

□ 长江日报记者金涛 金文兵

武汉有两座将军山,分别位于新洲和江夏,一东一南。

11月26日,长江日报记者从市区驱车约100公里,前往武汉东部最高峰的新洲区将军山。沿着新修的步道信步登顶,爬上瞭望台远眺,群山叠嶂、满眼苍绿、植被茂盛,自然村落与山水田园融为一体,颇有桃花源的盎然古意。

这两年,新洲区徐古街道工作人员程事平持续关注着山上一片特殊的林子——将军山碳中和林。

这片林子位于山间的将军山村、柳河村、琵琶垴村等区域,原是一小片“林隙地”。2022年12月,新洲区与东风本田公司达成协议,合力打造一片面积为1153亩的碳中和林。

新洲区负责种植和养护;东风本田出资540余万元,提前“买断”这片林地未来30年的碳汇收益权。一场山体补绿行动,提前获得了“碳收益”。

与单纯的植树造林不同,种植碳中和林需要兼顾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既要能适应当地的水土,又要固碳能力强、生态功能好。”程事平坦言,选种就是一道难题。

经过多番比选,这片碳中和林最终选定了油茶、木荷、枫香、麻栎等乡土树种。其中,大部分面积用来种植油茶,其余部分种植木荷、枫香、麻栎、紫穗槐等。当地村民通过参与植树、养护获得一定收益,还有望分享油茶进入采收期后所产生的“红利”。

“再过20年,这些山间林地将‘生长’出大约1.04万吨碳汇。”程事平称,这将是一笔可观的“碳资产”,既可用于抵消企业的碳排放,也可上市交易。

江夏区的将军山,又是一番景象。一泓湛蓝的湖水吸引记者不由自主加快步伐前往观看。

生态修复项目经理王潮正在查看油菜的出苗情况。脚边的土地上,撒种不久的油菜苗正在破土而生,裸露的黄土地似乎孕育和萌生着无限的希望。

2021年,将军山启动生态修复,现已复垦新增耕地314亩,林地98亩、其他农用地72亩。与新洲将军山不同,江夏将军山的逐绿脚步稍显曲折——先要“复绿”,对荒山进行改造使其“增肥”后,才能变成花海良田。

土地复垦过程中,修复人员撒种了一批黄豆,利用黄豆的固氮功能,改善土质。“土里有肥了,我们现在种下的油菜才能长得更好。”王潮满眼期待。

经过治理的山岗上,一片生态修复林已经种下。王潮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山岗说:“灵山就是这一生态修复模式的先行者。”

灵山,一座废弃矿山,通过山体修复穿上“绿衣”,走上了文旅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如今,灵山生态产品总值(GEP)达到2.58亿元。

在这场生态变革中,周边18个自然村湾从中受益。村湾环境变得更美,农户也主动种起了黄桃、李子、杨梅、猕猴桃、葡萄等果树,整理好鱼塘,修缮了自家房屋,办起了农家乐。

游客越来越多,56岁的村民商俊杰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我现在是景区里的保安,每个月有一笔固定收入,还能兼顾家里,种些玉米、养养鸡。”商俊杰开心地说,现在的生活比几年前好多了。林港村的陈师傅计划把在外打工的孩子叫回家,扩大自家农家乐的规模。

武汉矿苑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经理张纯洁说:“这连片的山头就是一座座‘金山银山’。”

“新洲将军山坐拥碳中和林场,通过自然山体的‘加绿’累积碳汇值,走上碳中和的道路;江夏将军山走的是修复破损山体实现文旅融合发展、提升生态产品价值(GEP)的生态之路。二者虽路径不同,但都朝着固碳、减碳和增绿的方向努力。”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导、武汉双碳产业研究院秘书长齐睿说,也许不久的将来,两座山还会互相学习,新洲将军山进一步深入发展文旅产业,江夏将军山则拿出更多土地培育更多的碳中和林。

以江夏将军山复垦林地计算,年均碳汇量约380吨。再过30年,江夏将军山也能产生大约1.1万吨的碳汇量。

(参与采写:潘璐)

链接:长江日报-两座将军山长出“碳资产”

(原载《长江日报》2024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