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媒体地大  >  正文

【遵义日报】深刻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逻辑

发表时间:2024-12-20     点击:次     编辑:孙彦钦

周文达 黄少成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七个聚焦”的总目标,其中之一就是要“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深刻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方向指引、强大动力、价值立场和实践支撑,对于新征程上实现强国建设目标意义重大。

一、建设文化强国的方向指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意识形态建设。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对新时代文化建设进行系统谋划、对各方面工作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作出系列重要论述,无论是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还是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抑或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都为做好新时代文化建设特别是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进入新时代以来,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新时代新征程,面对“两个大局”互相交织、互相影响、互相激荡的时代背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要坚持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文化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廓清思想迷雾,为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正确方向,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大厦”始终巍然耸立于世界东方。

二、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动力:进一步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文化强国建设,需要不断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使之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相适应,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从而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

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立足文化建设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探索建立优质文化资源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机制,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改革,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

二是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体制机制。完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专门机构建设,探索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专门机制,扎实推动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和协调统一性监管。

三是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专门政策,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文娱领域系统治理、综合施策。

四是进一步完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因地制宜推进完善文化和旅游在发展布局、资源、业态、公共服务、交流合作、品牌形象塑造等方面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切实做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三、建设文化强国的价值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文化建设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也是党在领导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坚定立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原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新征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精品创作、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传承足球竞彩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伟大文化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文化建设,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根本价值遵循。

一是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践行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把人民作为文化建设的主要依靠。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三是把人民的满意程度作为评判文化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在文化事业发展中始终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文化建设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创造出更多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文化产品。

四、建设文化强国的实践支撑: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先后提出了文化建设的“双百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二为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原则和要求,文化建设事业扎实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引领和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以深厚的文化情怀、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强烈的文化担当,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新时代新征程,建设文化强国,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实践支撑。

一是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这是我们的自信之源,唯有自信,方能自立,文化强国建设事业应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切实增强中华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

二是坚持守正创新,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新文化。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记“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实践创新中推进文化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足球竞彩网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三是秉持开放包容,在交流互鉴中提升影响。牢固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进叙事体系创新、话语创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作者分别为遵义师范学院讲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链接:遵义日报数字报-深刻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逻辑

(原载《遵义日报》2024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