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动化学院赖旭芝教授团队成功设计出一款结构紧凑、性能优异的刚-柔-软结构仿人手指。近日,该研究成果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
据了解,该项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动化学院“智能机器人系统实验室”团队完成,团队负责人为赖旭芝教授,核心成员包括王亚午教授、孟庆鑫教授、吴俊东教授、张盼副教授与闫泽副教授。近年来,该团队持续致力于先进智能机器人的设计、建模与控制研究,覆盖气动、介电弹性体、液晶弹性体、磁驱动及液态金属机器人等多个前沿方向。
目前,研发兼具高承载能力、良好灵活性与安全可靠性,并适用于超薄、超脆物体的仿生手指仍面临诸多挑战。受人类手指刚柔相济结构的启发,该团队创新提出刚-柔-软一体化设计理念,研制出由刚性管状骨骼、柔性关节弹簧、气动薄膜驱动器与软体硅胶皮肤组成的仿人手指。该设计不仅保证了结构的刚度、稳定性与轻量化,还赋予手指出色的抗非自然变形能力与柔顺输出力,外层软硅胶皮肤进一步提升了设备的安全性、平滑度与耐用性。
同时,为验证其综合性能,该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抓取实验。双指与三指抓持器在多种物体上均表现出卓越的抓取能力,可稳定抓取质量从12.1克至1254.5克不等、厚度从0.01厘米薄纸到24.3厘米大气球的多样物体,包括小番茄、生鸡蛋黄、卷心菜、A4纸、铅笔等,展现出广泛的对象适应性。

图为装有仿人手指的抓持器连续抓取豆腐
此外,在精细操作实验中,双指抓持器对极易破损的豆腐进行了连续20次无损抓取,抓取前后豆腐质量损失不足初始质量的1.5‰,表面无压痕;对薄脆薯片的多角度抓取也实现了无断裂、无掉落,体现出高顺应性与稳定操控能力。

图为装有仿人手指的抓持器从多角度抓取薯片
赖旭芝表示:“该刚-柔-软结构仿人手指具有结构简洁、成本低、适应性强等优势,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实现对多种物体的稳定、安全、灵巧抓取,不仅有望成为人类手指的有效替代方案,也为医疗康复、智能服务、智慧农业等机器人高敏作业场景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吕播阳、孟庆鑫)
链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赖旭芝教授团队在《Nature》子刊发表仿人手指研究成果-新华网
(原载 新华网 2025年11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