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渊 马雪莉 李少杰)为持续深化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成效,坚持以“严在地大”优良校风学风培育时代新人,学校于今年4月开展“学风建设月”行动,通过进一步强化日常管理、密切师生交流、突出朋辈引领、创新活动载体、拓展培育路径等举措,推动优良学风从阶段性行动向常态化机制转变,促进学风稳步向好并显著提升,取得了积极成效。
各学院以日常管理为根基,从课堂纪律、日常考勤、学习监督等多维度引导学生潜心向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形成了浓厚学习氛围。环境学院打造“学风建设信息反馈箱”等特色物理空间,发布学风倡议,严格落实课堂考勤与晚自习制度。工程学院组织了2024级本科生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月考,考后进行学情诊断与查漏补缺,帮助同学们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外国语学院秉承“学习是学生第一要务”,开展主题教育抓实管理,强化学生自我约束,引导学生潜心向学。经济管理学院以“红鹰促学”计划为重要抓手,实施大课堂学习委员自查与互查制度,定期通报考勤结果,及时进行教育引导。体育学院坚持“严字当头”促进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规范学生学习行为。
各学院通过持续深化师生间学术对话与思想碰撞,促进教学相长,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与创新思维。材料与化学学院遴选1名国家杰出青年和9名行业企业精英担任校外兼职辅导员,搭建“师生话中化”“材话未来”师者领航等平台,组织了11场面对面交流活动。李四光学院坚持需求导向,结合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和阶段重点任务,邀请专家老师分层分类帮助学生明晰个人规划、深化专业认知、强化专业素养教育。珠宝学院以“琢玉”学风建设月为契机,开展“玉见”师生下午茶、“学科急救辅导”等系列活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计算机学院推出“教师工作室开放日”项目,通过教师轮值排班,围绕学生成长发展、学业科研、生涯规划等主题,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打破时空限制,拓宽互动渠道,显著提升师生交流频次,精准回应了学生个性化需求。教育研究院开设“南望教育讲坛”与“青言教育讲坛”,通过师生学术沙龙拓展研究生学术视野,鼓励学术争鸣、活跃学术思想,沙龙参与度达到100%。
各学院充分发挥优秀学子的示范领航作用,朋辈间的经验传递与情感共鸣有效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引擎,在校园内营造出比学赶帮超、共同进步的良好学风。资源学院建立“党员+学困生”结对帮扶模式,精准匹配130余对“一对一或一对二”帮扶关系,每周开展1次面谈辅导。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持续开展“地磁计划”,组建学习帮扶志愿服务小组,以身边的典型榜样引领广大同学加强具体规划,明确学习目标,确保专业学习不掉队。艺术与传媒学院面向全体本研学生开展最美笔记风采展、21天学习打卡、艺媒讲坛、优秀学子风采展、结对帮扶(党员帮扶群众、研究生帮扶本科生)等活动,实现朋辈之间互助指导。数学与物理学院不断探索深化“高数大物急救队”为同学们构筑精准帮扶支持体系,通过“科创筑梦”数学建模领航计划助力学生在各项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各学院聚焦学生发展需求,深度挖掘特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实践体验有机融合,创新打造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元的品牌活动,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参与。地球科学学院不断完善“赛恩师·SCIENCE”海外学习规划论坛与“茶语话青春”系列活动品牌,通过“全周期学习支持”与“实践传统传承”两大举措优化工作机制,切实助力学生在学术探索与职业发展中明晰方向、积蓄力量。自动化学院开展“走进自动化”竞赛成果互动展,同时组织筹办“风磁电车”大赛,为全校智能车爱好者搭建成长与竞技平台,吸引103支小队、300余名选手参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首届“红色文化科技节”,面向全院学生提供以赛促学的培养平台。公共管理学院扎实开展学业提升类、科研创新类、生涯规划类、实践竞赛类等系列活动,增强专业素养,提升专业技能。
各学院通过整合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科研创新等多领域资源,搭建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各环节协同联动,显著提升学风建设效能,形成良好育人生态。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重点开展“星空领学·共进成长”行动计划,构建“基础保障-习惯养成-协同育人-发展赋能-创新驱动-党建引领”六位一体工作体系。海洋学院打造“导师超市+竞赛矩阵”实践平台,构建“导学-互学-践学”三阶递进培养体系,形成了学风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良性生态循环。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持续创新学习训练营体系,面向学院学生招募组建机电智囊团,建设机电好题库、机电好书库、机电笔记库、机电软件库“四库全书”。未来技术学院开展“学风领航,逐梦未来”学风建设活动,构建“六项行动计划”学风建设体系,稳步开展学情分析行动、“强基工程”课程改革计划。
为凝聚育人合力,系统推进“严在地大”优良校风学风建设,学校以“英才工程”学风建设校级项目为牵引,激发学院主观能动性和工作创造性,打造具有特色示范性的学风建设品牌。4月下旬,本科生院开展“英才工程”学风建设校级项目中期检查答辩活动,24支团队汇报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师生深入研讨、互学互促。在该项目支持下,各学院基于院本特色与学生需求,以多元化实践不断丰富“严在地大”内涵。
未来,全校师生将以久久为功的恒心把优良学风深植校园沃土,让勤学善思的种子在每个角落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育人之花。(编辑 李锐欣 审稿 陈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