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立德树人  >  正文

地大附校:以“情智课堂”拓展“真美教育”边界

发表时间:2025-07-28     点击:次     编辑:张冰

地大新闻网讯(记者 李锐欣 王俊芳 摄影 张玉贤)当“教师讲、学生记”的课堂模式仍有延续,当统一的教学进度难以适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当分数仍是衡量进步的首要标尺时,基础教育如何为学生的多元成长铺路?足球竞彩网附属学校(以下简称“附校”),用扎根“真美教育”的探索交出了答卷:附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洪山区教学常规管理先进单位、教育教学质量立功单位和绩效管理先进单位,是武汉市办学水平先进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教科研先进单位。

课堂迸发情智火花

语文讲座中,名家面对面解析文本;英语课堂上,学生通过电影配音、海报设计玩转语言魅力;物理、化学学科将生活情境融入实验教学,让学生从“记公式”转向“用知识”……这些场景,出现在附校的情智课堂——既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又着力培养学生的智慧能力,让他们学得投入又有收获。

教师集体备课

作为情智课堂的延伸,各学科联动的素养大赛则有效打破了学科间“各自为战”的壁垒,成为推动知识融合的载体。“参赛过程中我不知不觉就掌握了很多知识,非常有趣。”九年级学生张同学的感受,折射出课堂形态变化带来的成效。教师们观察到,学生在跨学科知识运用、问题探究主动性上有了明显变化,面对压力时的心态也更为平稳。

九年级年级组长方老师表示:“这些举措旨在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学段衔接,通过沉浸式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在实践创新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终身发展奠基。”

化繁为简解决“痛点”

作为中学的起始学科,物理、化学常被视为“拦路虎”。

“物理概念抽象、过程复杂,学生常觉得像‘雾里看花’,抓不住关键”,是九年级物理教学的普遍痛点。江老师重点推行 “现象→模型→应用” 的三步建模教学法,“建模就像搭思维的‘脚手架’,帮学生把看不见的物理现象,变成可分析、可计算的清晰框架”。效果如何?学生小王的转变最有说服力:“以前遇到难题就蒙圈,现在会先问自己‘模型关键是什么?’。从‘凭感觉猜’变成了‘有依据推’。解题思路一下子清晰了。”

常老师通过优化课堂情景设计,帮助学生建立化学观念,积极开展化学实验等方式,让学生爱上化学。她说,“从生活走进化学,再从化学走向生活。通过情境设计,让学生看到化学的价值和意义,这也契合了目前中考改革的导向——‘无价值不入题 、无思维不命题、无情景不成题’。”

物理、化学学科培养学生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学们解决“痛点”,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各学科也更容易实现突破。

精准定位成长坐标

“一个班学生学习进度有差异、怎么教都难以兼顾全体”曾是教学的难题。为此,附校推出“动态分层+个性定制”教学方案。

通过定期动态测试,学生被分为不同小组,设置基础巩固组、能力提升组和精英拓展组,配套个性化作业和导师跟踪。基础组聚焦课本知识巩固,提升组强化解题思路训练,拓展组则重视开阔学科视野。“我们定期会根据测试结果调整分组,进步了就‘升级’,确保没人‘陪跑’,也没人‘掉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进步。”方老师介绍道。

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如何让进步“可视化”?附校同步推行了“闪光点计划”——通过设定微目标、特长展示、绘制进步曲线持续为学生注入成长动力。

讲解数学题

数学成绩实现从80分到110分突破的李同学,就是这种“精准模式”的受益者。方老师结合多次试卷分析发现其基础题失分较多,中等题概念没有吃透,便为他制定了专属训练计划,利用课间时间辅导他逐题突破。在“做对基础题就是胜利”的鼓励下,李同学实现了从“畏数”到“信数”的转变,进步曲线图清晰记录着他的成长轨迹。

多维护航科学备考

进入初中高年级,中考作为学业成长中的重要检验,成为师生共同面对的课题。“备考过程是师生、家校拧成一股绳的合力。”这是附校备战中考的共识。

课后辅导学生

中考适应性考试后,王同学因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班主任刘老师便为他定制了“20天冲刺清单”,分解目标逐步完成,同时联动家长以鼓励代替施压。在科学指导与温情陪伴下,带着刘老师赠送的“幸运红绳”,王同学走出了焦虑阴影,从容应考。

林同学也对刘老师的敏锐关注表达了感谢:“有一段时间我沉迷于刷题,总是刷到凌晨一两点才睡觉,第二天上课就犯困,刘老师发现了我的‘不对劲’,跟我谈心,帮我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后来我就更加注重总结错题,不一味追求刷题数量了。”

“我们从不只看分数,更关注孩子是否能稳住心态。”方老师说。学校严格执行科学作息,每天保证40分钟大课间,“微运动”“音乐欣赏”等活动,让学生在紧张学习中始终保持劳逸结合的状态。

九年级教学团队合影

在地大附校,情智课堂拓展着学习的边界,精准育人呼应着个性的差异,多维护航陪伴着学业的进阶,“真美教育”的探索始终与学生的成长同向同行。(审稿 尚东光)